新闻发布
    媒体报道
    专题新闻
    视频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中国企业需重视全球化布局

南方日报 郑春峰  2007年12月27日


 

       
    无论提起中星微还是邓中翰,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多少有些陌生;而如果将这两个关键词与“星光”系列芯片相提并论,恐怕拍手称赞者是顿时芸芸骤集。

    2007年12月18日,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将“2007品牌中国年度人物”的荣誉颁发给了一位年仅39岁的青年才俊。这位获奖者便是中国“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学家邓中翰博士。

    12月19日,邓中翰应约在中星微北京总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中星微未来的布局,以及中星微在全球化道路上的收获和感悟。

   中星微的“星光”梦想

记者:这几年来,年轻的“中星微”正在一步一步成为耀眼的新星。尤其是“星光”系列芯片令国人振奋。能否先请您通俗地介绍一下中星微正在做一项什么样的事业?

邓中翰:中星微是由我们多位硅谷博士归国后,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一家高新企业,自1999年10月启动以来,便承担着“星光中国芯”工程的使命,主要从事芯片设计核心领域的研发。

    我们的产品是“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这一系列芯片已经被惠普、罗技、三星、富士通、联想等著名公司的电脑、笔记本、手机和高尖端的可视通讯和摄像领域广泛应用。到2006年底,我们的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在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的份额超过60%,居全球第一。

    回国8年来,在我们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星微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绩。我觉得,这些成绩不仅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最尖端的芯片技术,而且证明了中国有这样的环境和实力,可以做成这样伟大的事业。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存在较大区别的概念

记者:2007年5月24日,中星微在京与微软签署了一个合作备忘录,宣布“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将深化在数字多媒体应用领域的合作,拓展至移动多媒体领域。类似这样的合作,对中星微意味着什么?对于其他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邓中翰:一直以来,全球化视野都被视为中星微成功的重要法宝。这次与高度全球化的微软合作,并与之建立技术中心,是一种较深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它意味着中星微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在我看来,“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存在较大区别的概念。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更多地意味着去学习、借鉴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包括管理经验、文化理念等;而“全球化”则更强调企业去参与、共享他国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产业链融合与对接。

    眼下,中国企业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上,而在如何利用全球资源、直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赚取全球财富方面还有待激发活力。在这方面,联想、海尔做得很好。

记者:有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进口芯片总额达到800亿美元,超过石油、天然气成为第一大进口物资。靠大量进口仍是中国芯片难以回避的现实。那么,以芯片为代表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又该如何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整合、利用好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呢?

邓中翰:放眼望去,世界上成功的芯片公司都是全球化的。这意味着,从技术产品的切入、策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产品的销售、行业标准以及核心竞争力等各方面,芯片的商业模式从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要进入全球的产业链。

    但究竟什么是“全球化”呢? 我认为,全球化就是不管你一开始在哪儿,你针对的市场就是全球的。芯片设计是没有国界的,想通过区域标准赢得竞争力本身就是一种误区;半导体更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既然做了就要力争第一,否则就会被淘汰。

    中国企业重视全球化布局,就意味着要把自己放到更为激烈的市场中去“求生”。

   “中国创造”离不开原创技术

记者:有人评价说,在中星微辉煌成绩单背后,是他们上千项专利支撑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您刚才也反复讲到过,中星微除了发明近千项专利,对自主知识产权极为重视。在此方面您有何心得?

邓中翰:这些年来,我们全球化产业之路十分强调全球化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了自主开发、自力更生。事实上,早在2001年,我们就与飞利浦合作推出了PC摄像头,其中的芯片就是由我们设计的。

    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申请技术专利是我们中星微全球化的具体策略。我们认为,“保持创新的活力”和“与全球知名品牌合作”是决定星光中国芯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关键。

    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机遇期,我们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但是,离开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中国创造”只是一句空谈。

记者: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电子消费市场规模达到5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会买进全球25%的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超过600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内市场,“全球化”又该如何发力?

邓中翰:相较于国际竞争对手,国内半导体厂商无疑具有巨大的文化及地缘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对国内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获得发展先机。同时,对于亟待走向世界的中国IT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甚至能够成为其全球化进程中前期积累的平台和练兵的战场。


  2006©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首页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