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媒体报道
    专题新闻
    视频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星光中国芯工程”八大创新特色

中国电子报 冯晓伟 2008年12月25日


 

       历经10年的自主创新,“星光中国芯工程”先后取得了8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申请超过15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取得了全球过亿枚的销售量,产品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在PC图像输入、移动多媒体两大重点应用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星光系列”多媒体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再次证实了“星光中国芯工程”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特色一

把握历史机遇 志在产业报国

       面对中国芯片设计产业长期裹足不前的局面,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经过5到10年,让国产集成电路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部分需求,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同时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开发和生产技术上的差距。”国家决策立即得到热烈响应,海外归国的留学人员抱着“爱国之心,创业之志”主动担当起集成电路研发的重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星微电子成立,承担并启动了“星光中国芯工程”。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国家大力倡导“开放型自主创新”,在自主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快全球化进程,这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起步阶段,也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最佳时机。此外,政府对发展芯片的积极态度和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使中星微电子的创始人增强了回国创业的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可行的商业计划,并在融资、人才、创业、研发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1999年,信息产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电子发展基金,首次以投资的形式向中星微电子注资1000万元,创业团队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这是“硅谷模式”在国有资本投资领域的创新。政府只扮演了风险投资人的角色,注入资金却不损害企业的主体性,不干涉企业的日常运营,目的就是方便公司管理,遵循市场化原则,保障了政府风投的成效。截至2007年2月,当初的1000万元已经增值了20倍。政府风险投资不仅为中星微电子提供了起始资金,更吸引了其他创投的跟进,开创了政府风投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特色二

建树卓著 领军人物发挥核心作用

       在创建中星微电子的过程中,“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专家邓中翰博士发挥了核心作用,是“星光中国芯工程”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物。

       邓中翰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成为伯克利分校成立130年来横跨理、工、商三科的第一个人。毕业之后,邓中翰博士曾先后在Sun和IBM工作,在技术研发领域建树卓著。之后,邓中翰博士成功创立市值达数亿美元的硅谷芯片公司。

       邓中翰博士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奖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5年度杰出青年领导人奖”等众多奖项及荣誉称号,并担任中国科协常委、全国青联常委,先后8次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特色三

专业化与国际化 突出核心管理团队优势

       中星微的核心管理团队由以邓中翰博士为首的6位留学归国企业家组成。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拥有较强的教育和学术背景,以及在跨国公司的长期高级管理或技术研发经验。这些核心团队的成员不但是技术上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公司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为中星微电子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高起点,并且奠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意识,对“星光中国芯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他几位“星光中国芯工程”主要参与人员包括:“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杨晓东、张韵东、金兆玮,芯片设计总监朱军和总架构师张亦农。

       杨晓东先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曾任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开发研究,拥有几十项美国及国际专利。

       张韵东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微电子学硕士学位。张韵东曾是T-Square公司创始人,多年从事CPU及ASIC产品的设计工程管理工作,是2002年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课题负责人。

       金兆玮先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超声波成像系统”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多频谱成像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是Mitech(金业)公司的创始人,从1997年起就开始了对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的研发,申请了十几项国内外专利。

       朱军先生毕业于美国纽约Syracuse大学,获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曾任美国英特尔公司高级设计主管,参与奔腾芯片组开发设计,拥有丰富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

       张亦农先生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计算机架构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张亦农曾任美国AMD公司高级架构师,参与了AMDK5、K7和K8CPU及多款芯片组的架构设计、性能预测及标准制定工作,是K7-Atholon(速龙)CPU的主设计师之一,并主持K8-Opteron(皓龙)CPU中高难度的存储流水线的开发和HyperTransport总线的定义。张亦农博士拥有十几年的芯片设计经验。

特色四

1500余项专利 凸显核心竞争力

       目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国家、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芯片设计这种核心技术行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中星微电子在数字多媒体芯片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坚持不懈,先后取得8大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技术、可重构CPU架构技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技术、高品质图像处理及动态无损压缩算法技术、CMOS数模混合电路技术、超低功耗低振幅电路技术、单晶成像潜入系统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多媒体处理器架构技术。截至2008年12月,申报该领域超过1500项国内外专利,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上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公司从未遭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投资者,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他们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尤其当芯片设计企业上市时,资本市场会根据它的知识产权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前景。为数众多的专利为中星微构建了庞大的知识产权体系,这些技术积累为企业持续、长久、不间断的产品创新提供了研发平台和知识基础。除了被直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之外,自主知识产权也让中星微电子得到了业界的尊重,微软等世界级行业领袖陆续与中星微电子展开了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多媒体芯片技术的发展。

特色五

填补市场空白 抢占多媒体芯片高地

       从创立伊始,中星微电子的决策层就清醒地意识到:产品研发并不是单纯地填补技术空白,而是要填补市场空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中星微电子一直坚持的发展原则。另外,研发定位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是旨在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这是当前中国芯片设计产业的迫切需求。

       中星微电子的产品定位成功避开了CPU和存储芯片等主流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向未来广阔的多媒体应用领域。在选定了市场方向之后,中星微电子展开技术攻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成功推出国内首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迅速占领了数码影像市场。目前“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销售已经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客户囊括了三星、惠普、飞利浦、富士通、罗技、联想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PC图像输入芯片领域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着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2002年,中星微电子进入了移动领域,致力于开发手机音频、视频多媒体芯片。目前,中星微电子“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占有国内手机音频、视频多媒体芯片80%的市场份额,相关产品已被联想、波导、中兴、夏新、三星、LG、Pantech(泛泰)、波导/萨基姆和TCL-阿尔卡特等国内外知名手机厂商所应用。

特色六

吸收高端人才 国际化与本土化优势互补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芯片设计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储备。中星微电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厉行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回国是我国芯片产业“补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硅谷高科技人才的回流推动了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中星微电子具有独特的“10%海归人+60%研发人”模式:10%的海归人是指公司员工的10%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中星微电子60%以上的员工为研发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国内顶尖的高校,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每年,中星微电子从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培养研发后备力量;此外,业界也有很多资深的专业芯片设计工程师不断加盟中星微电子。

       创业伊始,国内芯片设计人才极度匮乏,提高芯片设计产业的人才教育,加强芯片设计人才的储备,成为中星微电子乃至中国芯片产业的当务之急。中星微电子坚持学习、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围绕产学研一体化,设立了“北京数字图像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了产学研结合的“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与微软公司合作设立了“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还经原人事部批准设立了“中星微博士后工作站”,筹备成立“中星微科技协会”,为公司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广阔平台。

特色七

立足中国国情 建立成功商业模式

       中星微电子的创新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链条,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系统创新已经演化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中星微电子采用无晶圆厂模式,公司专注于芯片研发和市场销售的工作,而把芯片生产工作交给专门的晶圆代工厂。晶圆厂投资数额巨大,生产工艺复杂,专业化程度很高,所以当前半导体行业便形成了“IC设计+晶圆代工”的专业化分工模式,这就有效地降低了芯片设计公司的成本。

       中星微电子从建立伊始就确定了全球化发展的策略。芯片厂商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核心技术全球化的道路,即立足于高端技术开发,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平台,开拓全球市场。从PC摄像头芯片打入多媒体鼻祖索尼、应用于戴尔产品,到如今手机多媒体芯片攻克三星、LG等国际客户,中星微电子摸索出了一条中国芯片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新路。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公司。中星微电子的海外融资不仅打破了传统融资的瓶颈,也意味着海外资本市场对于中国正在快速成长的、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特色八

开拓国际市场 寻求互利共赢

       中星微电子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全球化发展的经营路线,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开拓全球市场,与全球顶级企业合作,加入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之中,最终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局面。

       中关村的企业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多从事互联网服务、软件外包或整机装配等业务,在芯片技术研发领域异军突起的“星光中国芯”曾被视为天方夜谭。2001年,为打开“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国际市场,邓中翰博士带队到日本索尼拜访客户,受到技术实力的质疑,被拒之门外。中星微电子并没有放弃对索尼的市场公关,经过 4年100多次的艰苦谈判,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已经装配了“星光五号”芯片。目前,中星微电子的数字多媒体芯片产品行销欧、美、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被三星、索尼、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成为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被视为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的“全球品牌”。

       中星微电子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并主动促成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相信形成合力才能共赢。中星微电子与微软联合成立“中星微-微软多媒体技术中心”,共同推进多媒体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在国际3G标准的顶级俱乐部———MIPI(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中,中星微电子是第一家中国成员厂商,与包括英特尔、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三星、西门子、索尼爱立信等39家厂商在内的成员一起积极推动全球3G数字多媒体平台标准化;中星微电子还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原中国网通、中国普天、华为、中兴等国内移动通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及企业发起成立了MMTA(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共同推进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创新,提升中国通信产业全面竞争力。

相关链接

“星光中国芯工程”十年实施大事记

       1999年1月 在“两弹一星”元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的热情倡导下,在信息产业部、财政部、北京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支持下,应邀回国的邓中翰、杨晓东等一批留美博士启动并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设计及产业化工作。

       1999年10月14日 中星微电子公司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负责实施“星光中国芯工程”,确立了以数字多媒体芯片为突破口、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作为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

       2001年3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应用于PC摄像,成功实现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

       2001年11月8日 “星光一号”通过微软WindowsXP的WHQL认证,这是当时中国唯一通过该项认证的产品。

       2002年2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集视音频同步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二号”,从PC领域进入可视通信领域。

       2002年10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集拍摄、二维图形、智能图像处理于一体的手机控制机器人的人工视觉芯片“星光三号”,进入智能视频安全领域。

       2003年4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手机外接彩信多媒体处理芯片“星光四号”,进入移动通信领域。

       2003年12月28日 “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宣布“星光中国芯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突破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2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销售量超过1000万枚。

       2004年1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PC及彩信手机多媒体处理芯片“星光五号”,支持PC和手机的视音频输入及处理、移动存储、数码相机、彩信等功能。

       2004年2月 中星微作为唯一的中国芯片公司成为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MIPI)的成员。

       2004年10月21日 中星微等9家单位共同在京宣告成立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MMTA),旨在通过联盟各方的力量,推动移动通信多媒体产业链上网络、终端和应用的合作、创新与规范。

       2004年12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针对手机铃音处理的“星光移动一号”手机多媒体芯片,以硬件方式实现了手机64和弦及真唱铃声的应用突破。

       2005年3月28日 “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邓中翰博士颁奖。

       2005年6月28日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针对手机嵌入式数码相机图像处理的“星光移动二号”手机多媒体芯片,并发布了手机多媒体格式技术规范VMD和VMI。

       2005年6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首枚笔记本电脑专用的图像输入芯片,该芯片集成晶体管800万门。

       2005年11月15日 中星微电子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

       2006年1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单芯片混合电路移动多媒体处理器“星光移动三号”手机多媒体芯片,高度整合了多种多媒体功能,并具备低功耗和体积小等优点。

       2006年3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星光移动四号”手机多媒体芯片Vinno,Vinno是业界领先的单芯片、混合信号移动多媒体处理器,集成了多种目前广受欢迎的视音频功能。由于采用了创新性的可配置架构,该芯片能够与大多数手机基带平台实现无缝兼容,并能在GSM、GPRS、CDMA和不同3G标准的移动网络中良好工作。

       2006年11月21日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针对3G的“星光移动五号”手机多媒体芯片,并成功应用于大唐移动3G测试手机终端,已在当时信息产业部指定的首批3G试点城市进行测试。

       2006年12月7日 中星微电子公司荣获全球半导体设计协会年度奖,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家获此殊荣的芯片设计公司。

       2007年2月7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暨‘星光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宣告“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全球市场累计销量突破1亿枚,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7年6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Web2.0时代最先进的网络摄像头处理芯片VC0336,主要应用于外挂式电脑摄像头和嵌入式笔记本电脑摄像头。

       2007年9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申请国内外专利突破1000项。

       2007年12月 “星光中国芯工程”发布WindowsRaly和网络摄像机的融合应用解决方案,推出第一代采用了WindowsRaly技术的网络摄像机VS-IPC1002。

       2007年年底 中星微电子再次被《福布斯》中文版列入“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中星微已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2008年以来 “星光中国芯工程”大规模投入国家视频安全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芯片设计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已推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大规模部署的电信运营级宽带视频安全系统和新一代无线高清智能视频安全系统。

       2008年11月19日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举办“星光中国芯工程”成果发布会,宣告“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


  2006©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首页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