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媒体报道
    专题新闻
    视频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周光召:坚持信念是中星微可贵品质

中国电子报 冯晓伟 2008-12-25


 

       在“星光中国芯工程”启动10周年之际,《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请他回顾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发展模式和中星微电子的成功之道,同时周光召院士也对中国IC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前瞻性战略确保中星微成功

记者:“星光中国芯工程”从启动至今已经有10年时间了。这个工程开创了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并且取得了成功。您认为这种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周光召:10年前的中国条件比较特殊,并不具备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所以需要政府在企业初创阶段对企业进行扶持。在我个人看来,将来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不应该是政府,而应该来自风险投资商,因为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对于投资的回报有更为精确的考量。同时,风险投资公司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广博的知识和更专业的人才,能帮助企业迅速成长。现在,中国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所改善,政府扶持和风险投资这两方面都会起到各自的作用,但是我相信风险投资商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从长远来看,将来应该更多地吸引专业的风险投资商对企业进行投资。

       政府的投资要准确、有效,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具有长远的眼光,同时也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力,既不能为求政绩贪功冒进,也不能裹足不前而无所作为,把握这个度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专业的风险投资队伍,这个队伍的组成方式与决策手段和政府是很不一样的。从市场调查到运营管理,从人才选拔到企业监管,他们都有一定的策略。他们不但要尽力帮助企业取得成功,而且还要有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能够退出来去支持其他新的企业。

记者:中星微电子发展到今天,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您认为中星微电子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星光中国芯工程”能够在技术和产业两个方面都取得突破,您认为他们的优势在哪里?

周光召:中星微的成功,我想首先应该归功于他们拥有一个高端的人才队伍。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时候,曾经跟大家讨论过一个方针,就是把吸引人才当做中国科学院当时最重要的三项任务之一。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不仅很重视国内的人才,也开始关注到在海外求学的人才。每次出国考察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和他们举行座谈会,向他们介绍祖国的情况,同时也听听他们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意见以及他们的一些具体要求。

       邓中翰博士在归国创业之前也曾经回国参加中国科学院的一些活动,那时候我们就见过面。后来,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张玉台同志带了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去,并且跟在那里的留学生进行了座谈,那时候邓中翰博士就表示他有意回来为国效力。所以邓中翰他们一回国,玉台就带着我去见了他们的团队。当时给大家的感觉是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而且我认为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

       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是中星微能够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当时中国的半导体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所有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有跟风的性质,很难跟那些国际大企业进行竞争。而邓中翰他们的思路不一样,他们的想法是找一个现在没有被国外大企业控制,但是又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领域来发展中国的芯片产业。他们的想法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选择了多媒体芯片,并且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了先进的感光芯片技术,同时在芯片的功耗、速度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准确地把握市场方向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他们认识到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主要通过互联网,网络的移动性是当时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投入到计算机摄像头芯片的设计中,并将手机摄像头芯片也作为主攻方向,那时大概是2000年左右。

       我觉得中星微真正是从市场出发,拥有非常好的技术和战略思想,同时又拥有一支团结的人才团队和一个领军人物邓中翰,能够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团结在一起,这样的事业是一定能够发展起来,而且会取得成功的。中星微在成立五六年之后就取得了全球PC图像输入芯片领域60%的市场份额,这实属难能可贵。他们一路走来,在不同的阶段又提出新的战略,所以我觉得这支团队是很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他们本身又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研发能力也很强。

记者:当时政府的决策实际上也是基于我国产业的长期发展考虑,对中星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那时候对于“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功有多大把握?

周光召:有时候投资是一门艺术,关键在于你要看得准。任何投资我们都希望最后它能获得成功,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绝对成功。但是对于邓中翰博士,对于他的战略和管理理念,对于他的人才队伍我们都是有所了解并且极其信任的。

       当时,他们是在一个没有暖气的仓库里创建中星微的,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努力。我想,如果你对这些创业前期的困境有所了解的话,你也会信任他们。从中国现在成功的高科技企业来看,都有这样一批人。你越了解他们,就越会愿意在他们困难的时候给他们提供支持。

理想与追求是企业发展动力

记者:刚才您也讲到了在企业初创的时候,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现在中国有近500家IC设计企业,但是真正能做到像中星微这样成功的却很少,他们现在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做大做强。从去年开始,中国的IC设计企业就已经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他们雪上加霜。您觉得这些企业应该怎样渡过现在这个难关?

周光召:现在中国的一些芯片设计企业也得到了政府小额度的资金支持,但能否获得成功,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有内因在起作用。我想,如果一个企业不成功,就要分析问题是由内因还是外因导致的。如果是内因的话,那就应该去分析这支团队怎么样,领导人的素质怎么样,他们对市场的把握怎么样,他们的战略策划怎么样,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态度等等。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为什么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功。

       在如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竞争在加剧,每家企业都受到了生存的威胁,所以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然,对于企业来讲,缓解危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裁员,减少开支,但是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同时自身又具有这一产品的核心技术,那么就能迅速地在萧条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最近,中星微将产品拓展到视频安全领域,我觉得这个选择也是很正确的。因为现在国际恐怖分子活动非常频繁,视频安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需求都会有所增长。

       企业要不断地随着市场的变化找到新的切入点,自主研发新技术,这样才能顺利地渡过金融危机,并且在危机过后得到长足的发展。

记者:对一家IC设计企业而言,如果仅仅凭借自身的积累,成长的过程将是很缓慢的,就像一棵小树一样,需要很长的生长周期。如果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可能会加速它们的成长。您觉得中国最优秀的IC设计企业是否应该尽早走出这一步,让企业尽快壮大起来?

周光召:并购当然是一个加快发展的办法,但是并购也需要具备成熟的条件。企业之间的整合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非常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非常强的团队,完成整合以后要能够把被并购的那部分吸收到自己的集体中,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新生力量,这样的并购才有价值。并购完成后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机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战略思维,共同的文化。对于大的国际并购案,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于文化差异;其实,即便是国内并购也同样存在文化问题,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

记者:您刚才反复讲到了人的问题,人需要具备某种精神才能取得成功。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家正在努力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您能否提供一些建议,让他们看看自己还欠缺什么,从而去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周光召:我想一个人的品质来源于他的追求。如果他所追求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那么他在困难时期就会继续坚持奋斗,在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时候,也会看到前方还有更大的挑战,不会自满。

       对今天众多的企业家来说,如果他们没有这个目标,只是为了金钱,那么当他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产生困惑:“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当然,金钱本身也可以成为他的一个动力,但是其激励作用肯定会降低。

       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每上升到一个阶段,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发生变化,因为你需要与更多的人共事,需要了解每个人的才能和优势,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说经营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动力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追求,要有一个理想。

相关链接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十年成就

       “星光中国芯工程”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取得了核心技术大规模产业化成果。

       1999年,中星微电子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仓库里成立,承担并启动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自主创新,2001年3月,“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第一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一号”,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并取得工程的第一个产业化成果,芯片产品成功打入三星、惠普等国际著名品牌。

       随后,经过不断地在多媒体技术上创新和积累,“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技术成果实现了全球化运营,覆盖中、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技术成果服务于全球客户,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索尼、戴尔、联想、海尔、中兴、华为、大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大批量采用。

       “星光中国芯工程”以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赢得尊重和话语权。

       1999年,中国尚未设计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星光中国芯工程”自实施伊始就明确了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注重专利申请,并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几乎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利委员会和知识产权部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使得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在人员、制度、奖惩、文化、战略等方面的体系相当完备。2006年,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星光中国芯工程”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国第五。截至2008年12月,“星光中国芯工程”国内外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项,自1999年工程实施以来,中星微在海内外市场从未遭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

       “星光中国芯工程”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1999年,邓中翰博士等回国启动了“星光中国芯工程”。除了核心管理团队,“星光中国芯工程”这一体现国家意志的芯片产业战略工程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为之贡献智慧和经验。自 1999年至2008年,“星光中国芯工程”实施10年间,“星光中国芯工程”通过高校培养、吸引“海归”人才及企业自行培养三种方式招揽人才,并通过营造创新、和谐的文化氛围不断吸引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投入到“星光中国芯工程”建设中来,形成了独有的“10%海归人+60%研发人”的人才模式。截至目前,“星光中国芯工程”建立了以70多位留学归国人员为主的核心技术团队,吸引了600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组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技术研发、芯片设计、市场开发、运营管理队伍。

       “星光中国芯工程”产业模式,开创了“政府风投”的先河。

       1999年,不同于以往政府采取单一拨款的形式支持国家战略项目模式,“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实施采用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体制,是“硅谷模式”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的结果。由原信息产业部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启动资金,允许管理团队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入股,引入期权、股货,并允许全球融资。

       截至2007年2月,“星光中国芯工程”实施8周年,信息产业部的风险投资实现了超过20倍的增值,开创了“政府风投”的先河,率先在国内走出了一条投入少、带动强、见效快、符合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路子,为政府创投积累了实践经验。


  2006©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首页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