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媒体报道
    专题新闻
    视频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在自主创新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经济日报 胡红军 2009年9月28日


 

      经过10年自主创新,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的“星光中国芯工程”,以创新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芯片产品的垄断地位,使我国集成电路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星微成功的背后,是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基础组成的高科技研发团队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付出。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突破,与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如是说。

      赶上了一个创新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找到了无限广阔的创新舞台。

      在中星微首席技术官杨晓东看来,“我们赶上了一个创新的时代,有机会用科技创新去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走出一条投入少、带动强、见效快、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信息产业发展新路,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1999年,在芯片领域已取得非凡成绩的邓中翰和杨晓东、金兆玮等人,从海外归国创业,建立了中星微,并承担起“星光中国芯工程”。

      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正式推出的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应用于个人电脑摄像,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我国集成电路在信息产业的重要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专家评价道。

      邓中翰认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功是国家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结果。”

      2005年,中星微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6年,“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国内外累计产销量突破1亿枚,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又突破了1亿枚。中星微在多媒体芯片领域以无可置疑的超强技术赢得了世界各地用户的信任。

      面对祖国召唤义不容辞

      经常有人问邓中翰:“为什么放弃在国外已经开创的事业,回来一切从零开始?”“这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邓中翰自豪地说,“面对祖国的召唤,我们义不容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出国留学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的工作。“从最初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必需品的倾斜到现在创业政策和创业软环境的扶持,国家始终对留学归国人员关怀备至。”杨晓东说,“面对祖国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999年,邓中翰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当时,邓中翰在美国已拥有市值高达到1.5亿美元的芯片公司;杨晓东担任过英特尔、惠普等公司高级工程师,拥有几十项美国和国际专利;金兆玮则刚刚定居加拿大……

      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看到改革开放给伟大祖国带来的勃勃生机,邓中翰和他的伙伴们心潮澎湃,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

      同年10月14日,在中关村一个破旧的小仓库里,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3月28日,“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芯片技术多年来首次夺得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人才是立业的基础

      邓中翰说:“中星微特色的‘硅谷模式’、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才模式和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改革开放思想和政策的体现。”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人才建设。中星微的核心管理团队由6位留学归国人员组成,并且每年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招聘研发后备力量;各种人才通过交流开拓了视野,掌握了前沿的开发技术和经营理念。

      1999年,李国新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中星微工作,参与了第一代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的研发。10年后,李国新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资深集成电路设计经理。“在中星微,我的发明专利能够迅速转换成产品,当创新获得认同,这种成功的喜悦胜过一切奖励。”李国新说。

      “建设世界一流的品牌,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邓中翰说,“10年来,中星微建立起以70多位留学归国人员为主的核心技术团队,共吸引了700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正是凭借这些优秀人才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中星微申请了1800多项专利,并建立了行业标准。”

      “点点星光,代表着奋斗中的希望和成功的启迪;10年后,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之时,中国芯片产业一定会群星璀璨。”邓中翰和他的伙伴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006©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首页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