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媒体报道
    专题新闻
    视频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终结中国无“芯”历史

中国青年报 吴晓东 2009-08-17


 

      2001年3月11日,已经和伙伴们奋斗了1年多的“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焦急地等待着委托加工的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从首都机场被接回。晚上11时,当这款芯片终于通过实验设备清晰地呈现出数据图像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我们成功了!”

      这一天,“星光中国芯”彻底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实现了几代IT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梦想。

      10年前,中国的电子工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国内第一大支柱产业。可是,从超级计算机到信息家电,中国每年数以亿计的微处理器芯片却都依赖国外市场,“空芯化”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切肤之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的信息产业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为中国IT产业的“芯”病发出如此感叹。

      “那时候的电脑、手机又大又笨又贵,更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芯片,我们的国防信息安全就无从谈起。”邓中翰说,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虽然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起步,但直到20世纪末,整个产业仍落后于西方国家15至20年。

      因为“不甘心在硅谷、在别人的地盘上干一辈子”,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30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科的毕业生,邓中翰应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院士之邀,说服杨晓东、金兆玮等人一起回国主打攻“芯”战。为了回国,邓中翰放弃了自己市值已超过1.5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公司和大好前程,毅然回国白手起家。

      1999年的国庆节,受国务院之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之后,31岁的邓中翰和伙伴们在长城上留下誓言:用海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打造中国自己的芯片,建设中国芯片的长城。这一年的10月14日,中星微电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一间仓库里成立,“星光中国芯工程”也随之启动。

      “那个念头来得如此迅猛和强烈,让人难以招架。”回忆起那段时光,面前的邓中翰依然心潮澎湃。如今,当年那张以阅兵车队为背景的照片就悬挂在中星微北京办公大楼里。照片上的邓中翰双手抱臂,踌躇满志,传递着“做大事业者”特有的沉稳和自信。

      在冬天,为了节省资金,“仓库公司”里暖气不足,员工的手都冻裂了。创业初期,公司资金紧缺,几名骨干成员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和股票才渡过难关。

      “很艰难也很幸福。”回顾中星微的10年,邓中翰说,在美国可以做同样的工作,但在祖国感觉意义不一样,因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中国芯”的自主知识产权都属于自己的国家。


  2006©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首页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